本文详细介绍了内痔疮的治疗有效方法与消除技巧,包括成因、保守治疗、手术治疗及预防措施等内容。
内痔疮治疗的有效方法与消除技巧详解
俗话说“十人九痔”,内痔作为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,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了困扰。那么,到底有哪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消除技巧呢?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。
一、了解内痔
内痔是由于肛门齿状线以上,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而形成的柔软静脉团。根据其严重程度,可分为四度。
一度内痔:便时带血,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,无痔核脱出。
二度内痔:常有便血,排便时有痔核脱出,便后可自行还纳。
三度内痔:偶有便血,排便或久站、咳嗽、劳累、负重时痔核脱出,需用手还纳。
四度内痔:便血较少,痔核长期脱出在外,不能还纳,甚至出现嵌顿。
二、内痔的成因
内痔的形成原因有很多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。
1. 不良的生活习惯
长期久坐不动,使得肛门直肠部位的血液循环不畅。据统计,办公室职员患内痔的概率比体力劳动者高出 30%。比如,一些程序员每天坐在电脑前工作八小时以上,很少有时间活动,就容易患上内痔。
职业 | 患内痔概率 |
---|---|
办公室职员 | 30% |
体力劳动者 | 10% |
喜欢吃辛辣、油腻食物,容易刺激肠道,引起便秘,从而增加内痔的发生风险。有研究表明,经常吃辛辣食物的人患内痔的可能性比饮食清淡的人高 25%。
饮食习惯 | 患内痔概率 |
---|---|
辛辣油腻 | 25% |
清淡饮食 | 5% |
2. 不良的排便习惯
长时间蹲厕所,玩手机、看书等,会导致肛门直肠部位淤血,增加内痔的发生几率。据调查,每次蹲厕所时间超过十分钟的人,患内痔的风险是正常排便时间人群的两倍。
排便时间 | 患内痔概率 |
---|---|
超过十分钟 | 200% |
正常时间 | 100% |
用力排便也会对肛门造成较大压力,容易引发内痔。尤其是一些老年人,由于肠道蠕动减慢,容易出现便秘,用力排便的情况比较常见。
三、内痔的治疗方法
1. 保守治疗
(1)饮食调整
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,如水果、蔬菜、全麦面包等,可以促进肠道蠕动,预防便秘。膳食纤维还能吸收肠道内的水分,使大便变得松软,易于排出。例如,每天吃一个苹果和一份蔬菜沙拉,可以有效降低内痔的发生风险。
(2)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
定时排便,避免长时间蹲厕所。每天早上起床后或饭后半小时尝试去厕所,培养良好的排便反射。同时,不要在排便时玩手机、看书等,集中注意力,尽快完成排便。
(3)坐浴
用温水坐浴可以缓解肛门疼痛和瘙痒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。每次坐浴时间为 15-20 分钟,水温以 40℃左右为宜。可以在水中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或中药坐浴剂,增强治疗效果。
(4)药物治疗
可以使用栓剂、膏剂等药物进行局部治疗。这些药物可以缓解疼痛、消肿止血。例如,太宁栓、马应龙痔疮膏等都是常用的治疗内痔的药物。同时,也可以口服一些药物,如地奥司明片等,改善肛门直肠的血液循环。
2. 手术治疗
当内痔发展到较严重程度,保守治疗无效时,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。常见的手术方法有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(PPH)、外剥内扎术等。
PPH 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,通过切除直肠下端的黏膜和黏膜下组织,将脱垂的内痔向上悬吊,恢复肛门的正常解剖结构。该手术具有创伤小、恢复快、疼痛轻等优点。据统计,PPH 手术后患者的住院时间平均为 3-5 天,而外剥内扎术患者的住院时间则为 7-10 天。
手术方法 | 住院时间 |
---|---|
PPH | 3-5 天 |
外剥内扎术 | 7-10 天 |
外剥内扎术是传统的手术方法,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内痔。手术将外痔部分切除,内痔部分结扎,使其缺血坏死脱落。该手术的优点是疗效确切,但创伤较大,术后疼痛明显,恢复时间较长。
四、内痔的消除技巧
1. 提肛运动
提肛运动可以增强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力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对预防和治疗内痔有一定的作用。具体方法是:吸气时,收缩肛门,持续 3-5 秒,然后呼气,放松肛门。每天进行 3-4 组,每组 20-30 次。
2. 按摩穴位
可以按摩长强穴、承山穴等穴位,缓解肛门疼痛和不适。长强穴位于尾骨端下,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。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,委中与昆仑之间,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,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。按摩时,用手指按压穴位,每次按摩 3-5 分钟,每天 2-3 次。
3. 保持心情舒畅
长期精神紧张、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,增加内痔的发生风险。因此,保持心情舒畅,学会放松自己,对预防和治疗内痔也很重要。可以通过听音乐、散步、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,调节情绪。
五、预防内痔的重要性
内痔的治疗虽然有很多方法,但预防始终是关键。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排便习惯,才能有效预防内痔的发生。如果已经患上内痔,也要及时治疗,避免病情加重。同时,要定期进行体检,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肛肠疾病。
早草堂痔疮网网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,请谨慎参阅。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