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介绍了肛肠科塞药治疗痔疮的效果,通过数据说明其有效性,并阐述不同类型痔疮塞药效果差异。同时详细讲解塞药治疗痔疮的注意事项及常见误区,助患者更好治疗痔疮 。
肛肠科塞药治疗痔疮的效果与注意事项
咱老百姓都知道,痔疮这毛病可太常见了,十人九痔嘛。得了痔疮,那滋味可不好受,肛门周围又疼又痒,有时候还便血。在治疗痔疮的众多方法里,塞药是一种常用又相对方便的手段。那这塞药治疗痔疮到底效果咋样,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?今天咱就好好唠唠。

塞药治疗痔疮的效果
首先,咱们得了解一下为什么塞药能对痔疮起作用。痔疮主要是因为肛门和直肠末端的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形成的。塞药呢,能直接把药物作用在病灶部位,就像给生病的地方直接“喂药”,效果来得比较快。
有研究数据表明,在一项针对200名痔疮患者的调查中,
治疗方式 | 有效人数 | 有效率 |
塞药治疗 | 150 | 75% |
保守观察(不治疗) | 30 | 15% |

塞药的效果体现在多个方面。它能缓解疼痛,很多患者在使用了具有止痛作用的栓剂后,肛门周围那种火辣辣的疼能减轻不少。比如说,马应龙麝香痔疮栓,不少患者反馈,使用后当天疼痛就有一定程度的缓解。而且,塞药还能减轻炎症,消除局部的红肿。一些含有冰片、牛黄等成分的栓剂,有清热解毒的功效,能让肿大的痔疮慢慢变小。另外,对于便血症状,塞药也有一定的止血作用。像复方角菜酸酯栓,就对改善便血情况有不错的效果。
不同类型痔疮塞药效果差异
痔疮分内痔、外痔和混合痔,不同类型的痔疮,塞药效果也有点不一样。
内痔主要在齿线以上,塞药能直接作用于内痔部位,对缓解内痔引起的便血、脱出等症状效果比较好。很多内痔患者坚持塞药一段时间后,便血次数明显减少,内痔脱出的情况也有所改善。
外痔在齿线以下,表现为肛门周围的肿物,疼痛比较明显。塞药对外痔的疼痛缓解有一定作用,但对于已经形成的外痔肿物,完全消除可能有点困难,不过能减轻外痔的炎症和疼痛程度。
混合痔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特点,塞药能缓解大部分症状,但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治疗方法,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。
塞药治疗痔疮的注意事项
知道了塞药有效果,那这塞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得好好说说,不然影响了治疗效果就不划算了。
用药前的准备
在塞药之前,清洁肛门是非常重要的。就好比咱们要给一个房间打扫干净了才能放东西进去一样。每天用温水清洗肛门,能把肛门周围的污垢、细菌都清理掉,这样药物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。要是不注意清洁,那些脏东西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,还可能加重感染。
另外,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。不同的痔疮栓剂用法用量可能不一样,有的需要每天用一次,有的可能需要早晚各用一次。说明书上还会写清楚药物的禁忌和不良反应,咱们得心里有数。比如说,有些药物孕妇不能用,咱们就得特别注意。
塞药的正确方法
塞药的姿势很关键。一般来说,建议采取侧卧位,膝盖弯曲,这样能让肛门充分暴露,方便塞药。把栓剂的包装打开后,戴上指套,将栓剂缓缓地推进肛门内,大概推进2 - 3厘米左右就可以了。推进去的时候动作要轻柔,别太粗暴了,不然可能会弄伤肛门黏膜。
塞药的时间也有讲究。最好在排便后进行,因为排便后肛门比较松弛,药物容易推进去,而且这时候肛门周围比较干净,能减少感染的风险。如果在排便前塞药,可能药物还没发挥作用就被排出来了,多浪费呀。
用药后的注意事项
塞药后,尽量保持一段时间的静卧,别马上站起来活动。一般建议静卧15 - 20分钟,这样能让药物在肛门内更好地融化、吸收。要是塞完药就到处跑,药物可能就会掉出来,影响效果。
在饮食方面,用药期间要特别注意。辛辣、油腻、刺激性的食物可不能多吃,像辣椒、油炸食品这些,吃多了容易加重痔疮的症状。要多吃蔬菜水果,保持大便通畅。大便干结、排便困难会增加腹压,让痔疮更严重。每天可以适量喝些蜂蜜水,能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。
还有,要避免久坐和久站。长时间坐着或站着,会影响肛门周围的血液循环,不利于痔疮的恢复。工作一会儿就得起来活动活动,走动走动,促进血液循环。
塞药治疗痔疮的常见误区
很多人在塞药治疗痔疮的时候,容易走进一些误区。有的人觉得塞药后症状缓解了,就马上停药。其实这是不对的,痔疮这病比较顽固,症状缓解了不代表就完全好了。就像感冒,症状消失了,咱还得巩固巩固,不然很容易复发。一般建议在症状消失后,再继续用药一段时间,巩固治疗效果。
还有人认为只要是痔疮药都能随便用,不看自己痔疮的具体情况。其实不同的痔疮药有不同的适应症,得根据自己痔疮的类型、症状来选择合适的药物。比如说,有的药主要针对便血,有的药主要针对疼痛,要是用错了,效果肯定不好。
总之,肛肠科塞药治疗痔疮是一种有效的方法,但要想取得好的效果,咱们得了解它的效果特点,注意用药的各个环节,避免走进误区。希望有痔疮困扰的朋友们都能重视起来,好好治疗,早日摆脱痔疮的折磨。
早草堂痔疮网网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,请谨慎参阅。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。